在日常生活中,996、007等加班状态已经成为了社畜们的常态,但随之而来的不仅是给劳动者身体带来的压力,更有可能会出现法律上的问题。为了保障我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,国家法律明文规定了劳动者的法定工时。那么什么是法定工时?超过法定工时怎么处理?超过法定工时的工时有相关法律保障吗?下面就为大家一一揭晓。
法定工时就是法定工作时间,这是我国国家法律明文规定的劳动者最多工作的时间,用于保护我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。一般来说,我国规定的工作时间是这样计算的:劳动者从全年日历时间365天中扣除52个星期的公休日104天,扣除法定节假日11天,全年应工作250天。也就是说,我国劳动者每年法定工作为2000个小时,每月平均工作20.83天,每天工作8小时。按此推算,每个月平均应工作约167小时。
首先需要明确一下,我国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、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,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。如果超过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》规定的法定工时,一般来说,有以下两种处理方式。一是劳动者有权利拒绝(有法定特别、不可拒绝情况),二是用人单位需要支付加班费用。但如果是实行计件工作的劳动者,则需要咨询相关律师维护权益。
我国劳动法对超过法定工时的这部分工时是有相关规定的。一,如果是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,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,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。二、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,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,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。而加班工资则是(实际工作时间-8小时)×小时工资×150%的计算方式,法定公休日加班是2倍工资,法定节假日加班是3倍工资。
我们从三方面了解了法定工时的相关内容:法定工时是什么,超过法定工时怎么处理,以及超过法定部分的工时相关的法律保障。如在日常工作中,用人单位确实已经违反法律规定,并且拒绝解决问题,那么劳动者就可以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或直接劳动仲裁,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,要求该单位执行国家法定工作时间,并支付加班工资。